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
位於淡水河口南岸八里區內的十三行遺址,在民國46年(西元1957年)勘查後定名,為國定遺址,保留有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的臺灣史前鐵器時代文化,據考古專家研究,其人種可能與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有關。陸續發現出土的重要文物有陶器、鐵器、煉鐵爐、墓葬品等,另外還有墓穴、聚落等遺跡。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遺跡,可以證明當時的居民已有煉鐵的知識和能力,且開始應用銀、銅器,遺址中也發現金飾、鎏金青、銅碗、銀器、銅幣、銅鈴、銅碗等罕見遺物,因此學者推測當時已有和外界交換物品的貿易經濟行為。
民國87年(西元1998年),政府正式開始將十三行遺址保留地興建為「十三行博物館」。館中保留並展示先民遺跡,希望將珍貴的史前遺址介紹給所有的遊客,此外也設立時光空橋,並不定期舉辦各種特展,希望民眾在遊憩淡水河岸的同時,也能跨越時光親身體驗十三行文化的歷史軌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