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東縣
恆春鎮位於臺灣最南端,在5000年前,便有舊石器文化,諸多新石器文化遺址顯見人類活動頻繁。恆春原住民大致上是排灣族及西拉雅平埔組的祖先。大約400年前自大陸移民來台的漢人,陸續由屏東平原象恆春半島推進。恆春因未嚴重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,保留了許多特色。恆春鎮擁有三面環海的自然景觀、原始生態、史前遺址、恆春古城及恆春民謠,是觀光休閒勝地的優良條件。
恆春古城
(一) 東門:在恆春往滿州的路上,登上城門可看到砲台、砲孔,也可以在城牆的馬道漫步,眺望虎頭山、三台山及龍鑾山等。
(二) 西門:依恆春縣志記載「東西南北門,南曰明都門,於皆以其所向命名」,實際上西門卻是北北西。西門未西向,百年來為恆春人所疑惑,民間流傳:大力士陳春連、風水地理堪輿、遷就山的位置及朝拜皇都等各種傳說。位於西門旁的「恆春鎮石牌公園」(原猴洞山史蹟公園)是恆春最老的公園,保存日據時代的忠魂碑、兵器整備紀念碑。
(三) 南門:又稱「明都門」,日據時代鋪設鐵軌行駛臺車運送貨物於南灣港和恆春城之間。是四個城門中保存結構最完整的,城門上有飛簷式的牌樓,是進入恆春鎮內最容易看到的城門。
(四) 北門:正對虎頭山,到恆春的人經五里亭、過網紗溪,沿山腳入城,即古時候的「官道」。現在北門兩側的城牆已經修復完成,築有樓梯可上城門。
-
南門
-
北門
恆春古城國際豎孤棚觀光活動
關於恆春搶孤由來有有以下說法:一說為「恆春搶孤」源於清朝福建習俗,當時沈葆楨招募單身壯丁,於恆春開墾期間客死異鄉,鎮內善心人士,在中元期間為這些逝者普渡,將祭品救濟窮苦人家,為了避免領取糾紛,便集中祭品,訂下爭搶方式,便成了恆春搶孤的起源。
另一說亦與沈葆楨來台開墾有關,恆春建城後城內大多是官、商、地主...等;城外則以漁民、佃農為主。豐裕的「縣城人」中元普渡後將祭品贈與城外的居民。每年中元普渡就會出現領取祭品的人潮,頻頻發生糾紛,造成互毆事件。為了改善此情形,決定將祭品集中於恆春福德宮廣場前,並在中元節當天,舉行「公普」活動,形成早期的恆春搶孤。
在早期的搶孤過程中,時常發生口角、推擠甚至鬥毆的情況,於是改以立四根高三丈六的原木,代表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座城門,並於柱上塗滿牛油,同時搭建堆放祭品之孤棚,再由當地民眾組隊,展現團結互助的精神來參與。以「豎孤棚」型式為主的「恆春搶孤」活動,成了恆春鎮在中元祭典活動中,最為特別、也最為熱鬧的一天。
恆春鎮的觀光景點
(一) 恆春老街
位於中山路及福德路交會路段,已逾百年歷史。近來推動老街再造,命名為恆春古城魅力商圈。
(二) 龍鑾潭自然中心
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,許多候鳥由北方向南遷移,部分留此過冬。墾管處興建自然中心,含鳥類生態展示、望眼鏡觀察等。
(三)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
區內展示:日治時代瓊麻廠房舍、拉麻台等。墾管處在此野放台灣梅花鹿,通常在下午覓食時走出樹林,運氣好的可以藉此親近。
(四) 後壁湖
恆春最大的漁港,黃昏漁船返航卸下漁貨後,當地居民、觀光客爭購海鮮。可進行水上活動,是遊客從事海上觀光活動的最佳去處。
(五) 台電南部核能展示館
館內設有各項介紹、夢幻3D立場劇場、地震體驗屋。館外設有50kwp太陽光電發電系統。展覽館二樓可眺望後壁湖、貓鼻頭、大尖山等美景。
(六) 貓鼻頭
因有一從海崖上滾落的珊瑚礁岩,其外形狀若蹲仆之貓,因而得名。貓鼻頭為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分界點,並與鵝鑾鼻形成台灣最難之兩端。
(七) 白砂
位於海岸景觀道路沿岸,以潔白細致的白砂而得名。適合海上活動、海下生態完整,全年均適合游泳、潛水、帆船等海上活動。
(八) 關山遊憩區
極佳眺望觀賞夕陽西下的地點。山頂上有一巨大礁岩,稱為「飛來石」。目前設立「幸運海龜」剪影立牌,常為遊客留影的好材料。
(九) 萬里桐
從下水堀至萬里桐沿途海水蔚藍清澈,已規劃為海域生態保護區,是恆春半島沿海珊瑚生物最豐富的地區之一。
(十) 南灣遊憩區
因海水湛藍又名藍灣,砂質柔軟潔淨,為一郊遊、游泳、划船、駕駛帆船勝地。
(十一) 墾丁大街
墾丁大街自「墾丁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牌樓」至「知名大飯店」之間的「墾丁路」。每到夜晚就會變成熱鬧繁華的「墾丁大街」。
(十二) 青蛙石
位於小灣旁邊,有許多熱帶植物瓊海棠,烏頭翁數量也是墾丁最多的地方。
(十三) 小灣
位於墾丁末端,日間可從事非動力的水上活動,晚上則可觀星聽濤。
(十四) 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
位於海拔200~300公尺,面積共435公頃,目前已開發76公頃。全區遍佈隆起珊瑚礁,植物共1,200多種。
(十五) 社頂自然公園
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旁,植物有329種以上,近50種以上的蝴蝶。全區共有十餘處石灰岩洞。東側已闢為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區。
(十六) 船帆石
由社頂公園之道路南下約4公里,可見到一巨石,遠眺似即將起泊的帆船。船帆石高約18公尺,係附近台地上方滾落至海邊的珊瑚礁而來。
(十七) 砂島-貝殼砂展示館
砂島面積約3公頃,長約220公尺的貝殼砂沙灘,屬於生態保護區展,未經墾管處許可不得進入。砂島貝殼砂展示館展示內容主要有:砂島簡介、貝殼沙灘形成原因、貝殼砂為何列入保護等主題。
(十八) 龍磐公園
這個區域是上升的石灰岩台地,石灰岩亦被水溶蝕,因此有崩崖、滲穴、石灰岩洞、紅土等地形景觀。
(十九) 鵝鑾鼻公園
鵝鑾鼻公園以燈塔馳名,為一珊瑚礁石灰岩地形,園內植物約有240種,每年九月紅尾伯勞鳥過境時,本區為極佳觀賞地點。燈塔高21.4公尺,內設旋轉透鏡電燈,光度達180萬燭光,每30秒旋轉一周,見距20海浬,有「東亞之光」的美譽。
(二十) 龍坑生態保護區
龍坑地區為隆起的珊瑚礁地形,由於地處鵝鑾鼻岬角的端點,形狀像條龍,龍坑因而得名。為保護珊瑚礁台地,墾管處設有木棧道。每日限額進入保護區進行環境教育活動。
(二十一) 風吹沙
夏天雨水匯集,沖沙順著地形流向海洋而為沙河,白沙由台地邊緣垂直滑瀉至海岸形成沙瀑。冬天東北季風,將沙沿崖坡吹送至崖頂,兩種逆向搬運作用,造成風吹沙之特殊地形景觀。
(二十二) 籠仔埔草原
屬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畜牧地,種植牧草像綠油油的地毯,東望可以看到太平洋,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蘭嶼。
(二十三) 出火特別景觀區
位於恆春鎮東門外,是地底天然氣由泥岩裂隙溢出,點火後燃燒造成。
推薦行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