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(農曆十二月最後一日為除夕,正月初一為春節的開始)
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,正月初一則是新的一年的開始,在農耕時代,除夕除了慶祝作物的豐收,也要準備春飯、菜餚、年糕、發粿等供品,感謝神明及祖先過去一年的庇佑,同時祈禱來年能事事順利,更上一層樓。
古時候人們在除夕夜時,會在飯桌下放置火爐,並在爐邊放些銅錢,表示人旺財旺。雖然現在已經沒有放置火爐的習慣,但是除夕夜在外的遊子都會趕回家吃年夜飯,俗稱「圍爐」,象徵團圓之意。
- 象徵長壽的年菜-長年菜
- 年菜佳餚-佛跳牆
- 年菜佳餚-八寶飯
元宵(農曆正月十五日)
正月十五是春節的最後一天,又稱為小過年。
元宵節最早的節令小吃並不是元宵,吃元宵的習俗源起於宋朝,當時這個以糯米粉加果糖製成的小吃被稱為「浮圓子」或是「湯圓」。
清明(國曆四月五日)
清明節結合了人們對祖先及自然的崇拜,是重要的祭祀節日。臺灣清明掃墓的習俗分為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「掛紙」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,儀式較簡單,通常準備的祭品有米糕、粿類和糕餅;「培墓」則是修整祖墓,儀式較隆重,要準備三牲、五牲、菜碗。
清明節常見的祭品所代表的吉祥意義
- 麵龜:長壽
將紅龜粿、麵龜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,稱為「揖墓粿」(又稱乞墓粿、印墓粿),象徵「祖德流芳」。
- 米糕:步步高升
- 發粿:發財
- 丁仔粿:添丁
- 菜頭:好彩頭
- 韭菜:長長久久
端午(農曆五月五日)
端午節源於中國遠古的祭龍日,是全民防疫祛病、祈求健康長壽的重要節日。由於端午時節瘴癘之氣較重,因此在古時候,端午節不但要划龍舟、吃粽子,還要喝雄黃酒、吃綠豆糕、鹹鴨蛋等涼性食物,以達到驅瘟解毒、退火清熱的功效,然而隨著醫藥發達與時代演進,民俗療效的色彩漸漸淡化,現在端午節只留下較具代表性的吃粽子習俗。
在臺灣,粽子的形狀及口味變化豐富,依其做法其口味的不同,可區分為臺式粽、客家粽及地方風味粽。
臺式粽
臺式粽依其做法不同又分為北部粽及南部粽,北部粽使用熟米、熟餡、蒸煮法製作而成,而南部粽採用生米、生料、水煮法製作而成。
地方風味粽
因地方的不同有多樣的口味、作法及外型。
客家粽
客家粽分為客家米粽、粄粽及鹼粽,客家粽裏除了鹹粽有米粒外,粄粽及鹼粽則必須把米粒磨成米漿,不但吃起來較臺式粽或外省粽有嚼勁,且去除了糯米不易消化的缺點,不會造成腸胃的負擔。
中秋(農曆八月十五日)
中秋節由來已久,其成為固定節日源起於唐朝,盛行於宋朝,到了明清時期更成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。
中秋節是月娘的誕辰,古時有拜月娘的習俗,但在臺灣民間並沒有拜月娘的傳統習俗,而是拜土地公。中秋是豐收的季節,因此過去以農立國的臺灣會在中秋節準備牲禮、月餅、柚子、米粉芋等供品祭拜祖先與土地公,感謝祂們保佑秋收豐盛。
月餅
月餅象徵團圓,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。中國大陸各地月餅種類眾多,道地的臺灣月餅有豐原月餅(綠豆椪)、鳳梨酥、蛋黃酥及雪餅。
柚子
臺灣的柚子起源於中國大陸,以文旦為大宗,是柚類中的變種,而果實碩大的白柚也十分受到消費者的青睞。
1980年代中期,臺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,親朋好友相聚,一邊烤肉,一邊賞月,共同分享月餅與柚子,共度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時光。
- 月餅(綠豆椪)
餅皮為油皮、油酥合成,烘焙後具有層次內餡為綠豆沙及肉臊具有鹹鹹甜甜的特殊滋味。
- 文旦
文旦柚是中秋節前後盛產的水果,取其「柚子」、「佑子」諧音,具有吉祥涵義,成為中秋節的應節水果。主要產地:花蓮、臺南、苗栗、宜蘭、臺北。
- 鳳梨酥
將組織纖維細密的冬瓜煮熟脫水後,加入纖維較粗,酸度較高的鳳梨及糖,麥芽慢火熬煉,製作出甜而不膩的鳳梨酥,除了中秋節,也是平日最受歡迎的糕點之一。
話題標籤
最後更新時間:2024-12-06